天暗下来,风卷起来,雨砸下来。杨细望迅速取来“四宝”:雨衣、电筒、套靴、手机,习惯性向白鹤塘跑去……
老杨是一名水库巡逻员,2016年,今年已有66岁的他有了一个带“长”的“官衔”:库长,为了这一库清水,他干得有滋有味的。
白鹤塘位通山县大路乡山口村。提起白鹤塘,老杨如数家珍。此塘原为胡范庄的一口小塘,在1975年时将其改建扩大了。现在占地面积有十几亩,灌溉范围从胡范一直延伸到吴田村,关乎到12个小组2000多号人口。老杨还清楚地记得70年代扩建时,是李先贵县长蹲点主持的,自己还亲自参与了扩塘的劳动呢。
白鹤塘20世纪75、76两年做成,全是土坝,无一块水泥,这么多年过去了,塘库仍显无忧。但每到汛期还是绷紧了老杨的心弦。毕竟是土坝啊,就怕万一。
老杨还依稀记得当年出公差建筑白鹤塘时的情景。当时的任务从乡分到大队再到小生产队,每100担土算一个工,做的是纯义务工。一开始是用黄豆或玉米计数工分,再后来用盖章的纸壳计数,用这办法发筹堵住了作弊的漏洞。当时有一句流行语:“破薯辣萝卜,出差抵任务”。意思是说许多生产队把弱劳力派出去抵公差,把好劳力留在家里搞生产。但老杨说他那时恰恰相反,是把好劳力派到白鹤塘去出公差,他那时正是生产队长。再说,白鹤塘就是本山口大队的地段,应是千秋工程惠及儿孙万代的,因此他是带着感情去建的。
现在老杨当塘库长就特别的尽责。不管是在汛期还是非汛期,他都要坚持观察、记录、报告。每到暴雨天气,他都要上堤观察才放心。汛期的深夜,他不仅要忍受蚊虫的叮咬,还要不时巡查,常常要值守到下半夜雨变小才回家休息。
老杨一身的病痛:高血压,心脏病,一边耳朵聋,肾功能差。尽管这样,他的看塘职责却从不马虎。一次他中风住院,他不能亲自去看塘,就要求家人不用看护他去帮他看塘。2017年6月他阑尾炎手术再次住院,就请山口水库库长他的老伙计严早望去帮看下。
老杨不抽烟,不喝酒,不打牌,唯一爱好就是看新闻看天气预报。每夜六点半,他都准时看中央台和省台的电视天气预报。中央电视台、湖北电视台、通山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他都加以对比分析,再判断本地的天气情况,很准。久而久之自己也成了天气预报员了,本村的乡亲们都纷纷来问他天气预报,好忙自己的农事活动。在老杨看来,就是看天旱下雨情况,好提前作好看塘预案。
老杨说,他是从生产队长干到村支书再退下来的一名老党员,老来领了看塘任务就要履职尽责,有一份热就发一分光。去年县防汛指挥部检查人员下来考核就肯定了他的工作,对其评价是“水情、灾情、库情记录,一天不缺!”称其为“永不缺岗的哨兵”。
笔者合上采访本准备离开时,杨细望又拉着我的手说了隐藏好久的两个心愿:一是白鹤塘目前还是土坝结构,坝下的大片稻田几乎都被征地开发了,似乎对灌溉的需求变少了。但仍有一些稻田需要灌溉,而且还会有其他作用。既然这样就要给予翻新整治,消除潜在的危险。不能让白鹤塘渐渐渐变成一口可有可无的“废塘”。二是将来自己百年之后允许他“睡”在塘边的山上,成为这一风水宝地的永远的守望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