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石山小学同学的这次聚会集合点定在高堤渡槽下,我不知他有何深意,但却勾起了我的记忆。在双富疾驰的车中,我脑壳里像放电影快速倒带一样,回到了往昔的年代。同时问同行的天丽和卢臻,还记得当年我们从大市渡槽走到高堤渡槽的事不?天丽说她不记得了。我笑了,卢臻也笑了。
那是1976年上半年的某一天,学校组织我们小学生参观崇阳县贫下中农战天斗地的劳动成果,决定像解放军拉练那样,从大市渡槽走到高堤渡槽,还有一座塘角渡槽。我们得知这个消息后,特别高兴,人人像打足了气的皮球,一拍就冲天。倒不是说大家喜欢走路,而是不喜欢上学。其实,那时的我们,和天下的所有学生相同,能不去学校上课,又不去学校农场劳动,而可以在大自然里疯一天,该多爽啊。
早上,母亲给我蒸了几个红薯,还专门做了馍馍(要知道我们那里,很少有馍馍吃的),让我带着,当作那天拉练的午餐。我背了干粮,却不记得那天去没去学校集中(反正我住的大市中学离大市渡槽近,自己走去也不会迷路),只记得和同学们一起站在大市渡槽下,看民工们在搭起的脚手架上忙碌着,一弯彩虹跨越大市河,渡槽下,河水翻过新堰,落到堰下溅起浪花。此时的大市渡槽已接近完工。在大市河边,听渡槽指挥部的代表向我们介绍大市渡槽,说大市渡槽全长171米,高70米,大拱净跨75.68米,用了三万六千多石块(计1590立方米)砌成,没有用过一根钢筋,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。还说,大市渡槽的跨度有“中国第一,亚洲第二”之称,曾上过中央新闻纪录片厂的《新闻简报》呢。我们顿时肃然起敬,也为家乡的建设而感到骄傲和自豪。
当年,大市渡槽在上湾庞家设有民工驻地,我们以前经常来,不是为了参观渡槽的建设,而是为了观戏和看电影,那是灰暗日子里精神上的唯一光亮。我问天丽,你到大市渡槽工地看过电影和戏没?她说,当然看过呀。我又问她,记不记得看过罗马尼亚的电影《多瑙河之波》?她说不记得了。我说,我可记得,但却不记得剧情了。再问她,记不记得听过崇阳提琴戏?她说,这个记得,可真不好听。哈哈,我大笑,那时也“活搁不得”(崇阳方言:不喜欢)提琴戏,那琴声像杀鸡般难听。
参观完大市渡槽,我们沿着月山脚下的青山水库东干渠西行,奔向高堤渡槽。其时,东干渠已建成,只是还没通水。我们的班长胡凤英,她应该比我们大七八岁吧,戴着红领巾(现在想有点搞笑),走在最前头。我们像跟屁虫似的,跟在她高大的身影后面。
走过的村庄,我只记得月山程家。“三湾九曲西流水,十里画廊绕月山”。程家就依大市河建在月山脚下。我们走过程家的大屋堂,一条水圳依着村庄像蛇一样扭来扭去,确保每家每户在家门口都能方便用水。这真是乡村的生存智慧。
在这样的回忆中,双富驾着车已从白霓商场插入原来的白(霓)金(塘)公路上。新初打来电话,说他们已经到了高堤渡槽。电话是卢臻接听的,他回答说我们也快了。但白金公路改造后,双富有点不知方向,我们也不知。双富让卢臻导航,卢臻半天也没有搜出来。此时,我们的车走到了一个岔路口,向左向右,这是个问题。向左是去港口,双富感觉高堤渡槽应该在右。正好有个村人路过,双富问,高堤渡槽怎么走?他说,你们不是经过了一个渡槽吗?那就是。我们说,那不是高堤渡槽,应该是塘角渡槽吧?他的回答让我们大跌眼镜,高堤渡槽,塘角渡槽不是一回事吗?我们大笑,他一个本土人,还不及我们一车外马。还好,双富坚持自己的判断,往右走。此时,我看到了左手边黄良高兄的“荒路岭农庄”,便高兴地说,可以确定了,双富的方向是对的。
果然,我们行不多远,就看到了一排高高的桥墩,支撑起的长龙横亘在高堤河上,这就是高堤渡槽了。但没有看到新初的车。双富继续往前开,就到了一村庄,他把车泊在一棵树荫下。我一下车,就感到,当年拉练从大市渡槽到高堤渡槽时,就是在这个村庄,仰望正在建设中的高堤渡槽的。啊,高堤渡槽真高啊,有13层楼那么高,而那些在高高的桥墩上施工的民工们,就像一个个小人般,仿佛是在云中漫步。终于,见到新初他们了,还有玉荣和海军,我们的发小会合了。我问新初,还记得我们当年从大市渡槽走到高堤渡槽,还有塘角渡槽不?新初说,怎么不记得呢?还有人走得哭了呢。哈,这我可不知道。天丽说,她到了这里,才有点印象了。我们大笑。我记得,到高堤渡槽时,正值中午,我就是在这里吃着母亲给我准备的红薯和馍馍的。当时的民工吃完饭后,一架滑轮,将他们从大地提升到渡槽上。我边嚼着馍,边仰着头看吊篮缓缓上升的情景又开始袭来。
吃完饭,高堤渡槽指挥部的代表向我们这些小学生们介绍,说:高堤渡槽位于青山水库东干渠首20-21千米,在铜钟邹家山与寨下之间,横跨高堤河,长1040米,高40米,跨距25米,39个桥墩,槽身为简支钢筋混凝土结构,墩间地面现浇,再由省水利厅二团吊装。(像今天修高速公路一样,在地上现浇好,然后再吊上桥墩,一节一节接好而形成水槽)。而支墩采用滑动钢模浇筑。我们当年听得似是而非,但感到,高堤渡槽和大市渡槽的建设是不同的,大市渡槽更多是传统的营造方式,用石块砌成;而高堤渡槽更多的采用的是现代工艺,钢筋水泥浇筑。当时。在当年的工艺建设水平条件下,是多么的不容易啊,“人定胜天”可见一斑吧。后来,还参观了塘角渡槽,才回家。
今天,我们在高堤渡槽下留影,在村庄里流连,在交谈中回忆。当地人也开始利用渡槽这个旅游资源吸引游客了。村庄清扫得干干净净,还种植了花花草草,桥墩上还有渡槽和村庄的介绍,办起了农家乐;寨下大桥横跨高堤河,围田河堤加固,村村通路全部刷黑,自来水进到各家各户,路灯亮化村庄。我们现在才知道,这个村庄名叫“寨下”村,而且还是一个古村落。相传唐朝末年,黄巢(公元820-884年)起义转战江南,途经此地,见一马平川,有高堤河经过,水源充足,粮草丰盈,便安营扎寨,便留下“寨下”村名。至今,山上仍有黄巢练兵的“跑马顶”,“王窝”“将醉岭”,山下有“黄巢井”等遗迹;高堤河上还有清嘉庆年间修建的全长110米,宽5米,斜面宽10米的古官陂堰。现而今,一到周末,就有城里人纷至沓来。成为打卡网红,指日可待。
我们仰望高堤渡槽,虽然没有儿时看着那么高了,但依然能听见青山水库的流水在头顶“哗哗”地流。真乃是“高山顶上修条河,河水哗哗笑山坡。昔日在你脚下走,今日从你头上过”。